喜迎二十大特別報道(5)
金漆木雕。
玉雕。
嵌瓷。
國家級非遺“英歌舞”。
國家級非遺“喬林煙花火龍”。
國家級非遺“潮劇”。
揭陽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擁有全國第二大孔廟——揭陽學宮等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隨處可見的古民居建筑群;這里有千姿百態、光彩照人的民間文化藝術,擁有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大量令人陶醉的民俗民藝,被譽為“國畫之鄉”“小戲之鄉”;這里的玉文化令人著迷,是馳名中外的“中國玉都”“亞洲玉都”,來自世界各地的翡翠玉石原材料,在這里得到最精美最上乘的加工……所有這些文化符號,凝聚起了揭陽開放通達、兼容并蓄、古風古韻的氣質,并煥發出無限的活力。
古韻留腔,裊裊沁人心
漫游在古城一條條老巷子里,每當聽到悠揚的潮劇聲響起,內心無法抑制的鄉情隨即涌動。每逢時年八節,揭陽城鄉各地更是潮音裊裊,將觀眾拉進充滿喜怒哀樂的戲本之間,折服在潮劇獨屬的魅力中。
揭陽潮劇,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清兩代,邑民對戲劇、音樂、潮州歌冊的愛好如谷菽之于三餐,尤以戲劇為最。1958年在漁湖西寨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手抄南戲劇本《蔡伯喈》可以印證,早在明朝中期,揭陽城鄉各地就有潮音戲活動。光緒年間,揭陽戲班如雨后春筍,多達幾十班,有“戲縣”之稱,當時演出的劇目主要有《蘇六娘》《荔鏡記》《金花牧羊》等,這些節目因其內容精彩、演員唱念做打功夫老到而深受城鄉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許多劇目至今仍為保留節目。到了民國時期,揭陽城鄉各地更是涌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戲班,每逢各種傳統節日,抑或是各種婚喪喜慶,各鄉村及大戶人家紛紛請戲班搭臺演戲,許多毗鄰鄉村群眾爭相前來觀看,自發品評各個潮劇班的優劣。新中國成立后,潮劇在揭陽各地得到迅速發展壯大,一時之間,揭陽境內幾乎每個鄉鎮都建立起了潮劇演出隊伍。20世紀八九十年代,揭陽潮劇的創作和演出十分活躍,先有小戲《李隊長籌糧》上京調演,使得揭陽小戲創作和演出蜚聲省內外,揭陽遂被譽為“小戲之鄉”;再有《丁日昌》《桑浦山花》晉京演出,使揭陽潮劇飲譽京華;后有市潮劇傳承保護中心以“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為原型,排演大型現代潮劇《大國赤子》,在全市巡演8場,全市超過6萬黨員干部觀看演出,盛況空前。
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硇詡鞒腥岁惵撝以凇洞髧嘧印分酗椦蔹S旭華,他組織有關專家編纂《揭陽潮劇辭典》,并在去年開始,拍攝“揭韻潮風”潮劇表演程式和經典唱段短視頻,植入揭陽古城景點元素,擴大潮劇藝術傳播,助推活力古城建設。正是有一群像陳聯忠這樣優秀的戲劇家為我市的潮劇事業傳承發展盡心竭力,如今的揭陽梨園婆娑,潮音不斷。
精雕細琢,巧手造萬千
站在城央,任由潮音纏繞在耳邊,爾后抬頭,向周圍尋找這座城的文化具象,穿梭其間,處處牽扯出千百年前的繁華風光。只見關帝廟前廳梁架上的木雕精美,拜亭梁架上的“半邊蟹簍”雕飾獨具匠心;城隍廟屋脊嵌瓷精妙傳神,栩栩如生;進賢門樓前的石獅顧盼有情;街上行人的玉飾玲瓏通透,高貴典雅……揭陽這座古城的文化,竟是 “精雕細琢”出來的,在古樸中透著時尚。
“揭陽木雕以精雕細刻聞名,主要以通雕最為特色,如神器用品有饌盒、香爐罩、神龕和櫝仔等,家居裝飾有屏風、掛屏、掛落等,款式眾多?!?3歲的陳德豐是惠來縣一名優秀木雕工作者,也是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潮州木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0多年的從藝歷程中,他潛心鉆研,精心雕刻獨具特色的木雕作品,推動木雕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陳德豐告訴記者,木雕是揭陽源遠流長的民間手工技藝,揭陽木雕更是久負盛名的潮州木雕的重要組成部分。揭陽最早的木雕作品是20世紀80年代在揭西金華鎮發掘到的獨木舟兩舷的越式圖案,年代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到了清中期,揭陽名匠黃開賢首創“半畔蟹簍”,并創造“毛尾”雕刀,解決了多層鏤通的技藝難題,為當今聞名中外的“蝦蟹簍”立下大功。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大量古建的修繕、仿古建筑的興起,建筑裝飾木雕得到復興,同時,適應市場需要的木雕擺件也成為創作的大項。
與木雕一樣,石雕、嵌瓷、玉雕、剪紙、彩畫等揭陽本土傳統技藝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淀成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閃爍著歷代先人的智慧之光。特別是,揭陽玉雕技藝汲取了潮汕傳統的木雕、石雕、刺繡等手法,同時還借鑒南派、北派玉雕技藝的精華,取長補短,形成了陽美翡翠玉雕細膩,形象逼真,奇、巧、精、特的風格特點,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古樸的揭陽古城披著時尚的霞光,贏得“亞洲玉都”“中國玉都”等美名。
“金玉之鄉”是揭陽陽美玉都的美譽。早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揭陽陽美的部分村民就利用農閑時間收購舊玉器加工,由此開始了陽美翡翠玉雕的歷史。改革開放帶來的勃勃生機,善于經營的揭陽人發現了玉器市場的潛在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揭陽玉器市場形成了這樣一個特點:陽美、喬西、喬南三個村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翡翠、白玉綜合市場,揭陽玉雕種類齊全,造型設計精雕細琢,玉雕“揭陽工”在業內獨樹一幟,享有盛名。目前,我國90%的中高檔翡翠飾品都出自揭陽,揭陽已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翡翠玉石加工貿易中心。
多彩民俗,風情傳古今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歌舞,象征吉祥、歡樂,寄托著人們驅邪除惡勇于進取的愿望;別具一格的祈福民俗活動行彩橋,體現了人民群眾喜迎新春、祈求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以民間舞蹈藝術形式開展的喬林煙花火龍,其意為度厄運,祈求平安興旺、吉祥如意;獨具特色的燈桿彩鳳,是揭東區曲溪街道、云路鎮江姓鄉村共有的民俗,用以紀念他們的先祖、南宋愛國名相江萬里……
這些著名的揭陽民風民俗,記載了揭陽地區人文歷史的發展,是揭陽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歷代揭陽人純樸、勤勞、智慧的文化印記,也連結了海內外揭陽游子的家鄉情誼。在古城的民風民俗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揭陽“青獅”亮麗顯眼。無論是行彩橋、煙花火龍,抑或是各種節日慶典,都離不開“青獅”的身影,寄托著人們驅魔辟邪、納福迎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獅”源于揭陽榕城南門孫氏的青獅表演,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是廣東地區三大獅舞種類之一,孫淑強是“青獅”第三代傳承人,也是國家級非遺“青獅”代表性傳承人,他告訴記者:“青獅舞是古城獨有的一種群眾歷史文化財富,融舞蹈、雜技、武術于一體,配以氣勢磅礴的潮州大鑼鼓,獅子威風凜凜的百獸之王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揭陽的青獅,從古城舞到了珠三角地區、上海世博會,從市級非遺舞進了省級非遺,再躍上國級非遺,青獅表演越來越成為深受群眾喜愛的一項活動?!?/p>
揭陽深厚的文化底蘊,正是這座城市散發的獨特魅力,也是每一位揭陽人增強文化自信的原動力。當前,揭陽大力推進活力古城建設,推動揭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一幅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絢麗畫卷,正徐徐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總策劃:袁惠亮 吳 嘉
統 籌:蔡逸龍 黃 鸝
文 字:徐劍萍
攝 影:鄭楚藩 涂英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