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寶昌鎮邊墻村,幾千畝向日葵長勢正旺,不久后將迎來豐收。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錯落有致的村民住宅、粉刷一新的院墻……一幅美麗的鄉村圖景呈現在眼前。
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錫林郭勒盟脫貧攻堅戰的主陣地,貧困發生率高達58.84%。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班子軟弱渙散,群眾致富無門,這是當時邊墻村的真實寫照。
變化始于2012年。當年,邊墻村黨支部以“兩委”換屆為契機,大膽推選經商返鄉人員、回村創業大學生等優秀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在黨支部引領下,邊墻村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民們也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邊墻村黨支部新班子組建后,分組入戶走訪搞調研,征求村民意見建議,建立“黨員群眾提事,干部班子理事,村民會議議事,幫扶單位及責任人辦事,廣大群眾評事”的工作方法。在此基礎上,邊墻村黨支部帶領全體黨員開展“我承諾、我帶頭、我奉獻”活動,黨支部書記領頭創辦合作社,黨員當先鋒、作表率,主動帶頭領辦項目、參與村務,贏得了村民信賴。
土地是農民的飯碗。多年來,由于升學、婚遷、新生、去世等原因,邊墻村的土地分配所有權矛盾突出。村黨支部決定調整土地所有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文成在村民大會上率先表態:“老父親去世了,兩個孩子考上了公務員,我家這三份地都拿出來?!薄鞍垂焦瓌t,土地該得必須得、該讓務必讓?!辈痪煤?,邊墻村完成了土地的重新分配,村民們心服口服。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為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在村黨支部提議下,經村“兩委”班子多次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議研究,為邊墻村制定了“坐地生財,讓雪球滾大”的發展思路,租賃閑置石頭山、建立栽培大棚、建成環保磚廠、組建農機服務隊,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自2015年以來,邊墻村引進企業開辦石料廠,使村集體每年有了30萬元的收入。過去的廢棄大坑填平后,建起80座塑料大棚用于出租,每年為村集體帶來16萬元的收入。再加上光伏扶貧村級電站收益、農業機械租賃等,2019年底邊墻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
為拓寬發展路徑、增強發展后勁,邊墻村黨支部提出“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通過黨支部引領、合作社服務、黨員示范帶動,吸納貧困戶入社務工、入股分紅、承包經營。
2012年,王文成牽頭創辦了全旗首家集肉牛育肥、養殖、生產、加工于一體的合作社——昌祺紅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幾年發展,合作社占地60余畝,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年養殖育肥牛600頭,建成了加工屠宰10萬頭、生產風干牛肉15噸的生產線。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邊墻村涌現出一批養殖大戶,同時吸納入社村民114戶340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集體經濟收入提高了,首先用于改善民生。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如今的邊墻村,環境宜居、產業興旺,出去打工的人陸續回來了?!爸灰铣隽?,收入都不差,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贝迕駛冋f。
“村民脫貧致富后,邊墻村將朝著旅游大村的方向發展?!边@是邊墻村黨支部繪制的藍圖。王文成介紹,近年來邊墻村積極爭取資金,通過與企業合作、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等形式,正在著力打造集生態觀光、農俗體驗、特色餐飲住宿于一體的農俗游示范村。
經過幾年努力,濕地公園、西山公園、芍藥溝、滑雪場、滑冰場、民俗院落均已建成。目前,邊墻村已初步形成以種植業、養殖業、林業育種育苗為主導,以旅游業為重點的產業發展格局。一幅富裕文明、宜居美麗、生機勃勃的現代化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6月28日,在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太仆寺旗寶昌鎮邊墻村黨支部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編輯:程艷)
最新新聞
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