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個世紀來,位于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長坪鄉的架枧水庫,在抵抗自然災害、確保糧食穩定高產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寬廣平靜的水面上,不時泛起漣漪。遠處的群山青翠欲滴,吸引了無數游客觀賞。
架枧水庫美不勝收,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建造時的故事。
"帶隊修水庫是我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回來后,干的一件大事情。"1965年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成員吳建榮告訴筆者,20多天的參觀團之行是一次問道之旅,他終身難忘,始終激勵著他在工作崗位上不懈奮斗。
1965年,34歲的吳建榮任松桃縣正大鄉人民公社書記。因為多年來在工作中表現突出,這一年,他被推薦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
"這是黨和人民對我的信任??!"回憶起往事,吳建榮激動地提高起聲音,眼眶不覺間濕潤了,"當時的路不好走,我們先南行到廣西柳州,再轉到長沙,再經西安到達北京。"
盡管行程充滿波折,吳建榮的內心卻充滿了渴望--那是求取知識經驗的渴望。
9月28日,參觀團一行到達北京當天下午,他們就受到了劉少奇的接見。10月1日,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成員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登上天安門觀禮臺參加國慶觀禮。
吳建榮一行在北京住了12天,參觀了故宮、頤和園、明十三陵等,還到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等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現狀。隨后,他們赴天津、山西大寨參觀學習。這一行,讓吳建榮眼界大開,對他后來的工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參觀的每一天,吳建榮都在用眼看、用心記。一路上,他始終在思考建設家鄉的路子。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取得真經,使自己的故鄉苗寨大變樣。"
從北京回來后,吳建榮被松桃縣各地邀請進行演講,他把沿途的所見所聞和思考講給大家聽。一次次的演講,也讓更多細微的收獲和體會放大開來。
"回到工作崗位,我覺得渾身有用不完的力氣。"吳建榮說,我們這里是高旱地區,要想過上好日子,首先需要有水。經過詳細考察后,他決定帶領鄉親們修建水庫。
確定了想法,吳建榮開始可行性調研,方案設計,施工籌備……1966年,在黨和政府支持下,吳建榮擔任指揮長,開始帶領鄉親們修建架枧水庫。
由于當時施工設備簡陋,水庫修建得非常艱辛。吳建榮回憶說,前期的修建基本靠人工完成,包括整個壩體都是人工夯筑的。后來有了打樁機,大家的工作才稍微輕松了一些。水庫建好以后,他們又開鑿了引水渠。
當架枧水庫的水,沿著新建水渠歡快地流向田間地頭時,吳建榮和鄉親們的心里樂開了花。"水庫修好后,灌溉面積超過1萬畝。"他說。
考慮到當地缺水的實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吳建榮把工作重點放在了水利建設上。涓涓細水流向了田間、果園、茶園,改善了鄉親們的生活,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退休后的吳建榮,舍不得離開自己生活和工作過的故土,居住在松桃縣正大鄉新橋村自家的院子里。雖已是耄耋之年,但吳建榮堅持收聽新聞聯播,時刻關心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我親眼見證了國家的發展和強大。"他說。
(編輯:程艷)
最新新聞
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