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新中國成立后,為建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中央人民政府開創了一項民族工作的重要舉措——組織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
自1950年邀請第一批少數民族代表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以來,一批又一批來自各行各業的各民族優秀代表,通過在祖國各地參觀學習,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領略祖國發展建設的偉大成就,感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增進了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他們返回家鄉之后,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火種,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了貢獻。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民族報社聯合國家民委辦公廳,開設“一段不平凡的旅程,一輩子跟黨走的信仰——回訪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成員”專欄,回顧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的歷史,闡釋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對于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意義,總結民族工作的好做法、好傳統,讓各族同胞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讓民族工作者感悟民族工作的初心和使命,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力量。
進入國家民委機關主樓,迎面看到的是一幅名為《民族大家庭》的畫作:畫面上,毛主席與少數民族代表們圍坐在一起,親切地交談著。這是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會見第一批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成員時的場景。
這是一幅發行于1951年底的新年畫,由中央美術學院的馮真、李琦兩人合作繪制,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首印1萬份,向社會各界發行。70年來,這幅畫再版和印刷數量已經無法計算。
時隔多年,馮真老人對當時的創作背景記憶猶新。
1951年,文藝工作者接到了文化工作部門的創作號召。大概的意思是,中央領導指示,新中國已經成立1年多了,但廣大農民、基層群眾還不能充分認識到當前的形勢,要把宣傳的重點面向農民等基層群眾,要選好一批題材,創作一批年畫發到廣大農村,讓農民了解當前的政治形勢,了解我們的國情。當時,全中國農民人數最多,年畫是重要的宣傳陣地。
中央美術學院的兩個年輕人馮真、李琦,經過認真考慮,想創作一幅民族團結題材的年畫。
這一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關于民族事務的幾項決定》,要求“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認真地推行民族區域自治,適時地建立民族自治機構”。
這一年,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權代表在北京簽訂《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全國都解放了,團結少數民族尤為重要。我們覺得,宣傳民族大團結就是時代最強音?!瘪T真說。
在此之前的1950年國慶前夕,由毛主席提議,以周總理名義邀請了一批少數民族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中南海招待他們。這在當時引發了巨大反響。兩人想以此為選題,創作一幅年畫,向全國人民宣傳民族大團結。
這一選題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的重視。李琦、馮真拿著中央美術學院辦公室開的介紹信,拜訪中央民委(國家民委前身),請求提供幫助。
“我們想畫這樣一幅畫,但對當時的場景、有哪些民族、民族服飾是怎樣的,都一無所知?!瘪T真說,當時中央民委的工作人員給予他們很大的幫助。
“他們建議我們畫哪些人、哪些少數民族,還給了一些照片,告訴我們這些人大概長什么樣、穿什么衣服。照片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瘪T真說。
為了創作好這幅畫,李琦還特地跑去云南采風,畫了許多少數民族同胞的肖像回來。
“我們邊畫邊學習,光構圖就返工了好幾次?!瘪T真說,他們為年畫設計了一張圓桌,是希望體現出一家團圓的氛圍。
就這樣,兩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歷時3個月,完成了這幅彰顯民族大團結的畫作。畫面上,毛主席坐在圓桌正中,身邊圍坐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代表。大家就像一家兄弟姐妹歡聚在一起。他們為畫作取名《民族大家庭》。這幅畫于1951年底作為新年畫出版。
后來,李琦、馮真二人結婚,成為中央美術學院的著名教授和國內知名的美術家。他們共同為新中國創作了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深受群眾喜愛的作品。
如今,《民族大家庭》這幅年畫,復制懸掛在國家民委機關主樓一層入口的墻上,提示著每一名民族工作者,不忘我黨民族工作的初心,牢記民族工作的使命。
最新新聞
專題
更多>>